科技与生活

综合新闻

第二期USTL科技城市人文沙龙圆满结束

来源:科技与生活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7

2021年4月21日,由USTL城市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联合复旦大学城市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举办的USTL科技?城市?人文沙龙第二期顺利落幕。本次活动以“碳中和与社会技术转型背景下的知识服务经济”作为主题,聚焦碳中和热点,邀请来自产、学、研等各界嘉宾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碳中和对各领域的辐射影响,优势聚焦,创造新对话,新机遇,新灵感。

“双碳”目标成全社会热点

活动初始,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曼彻斯特大学国际教育中国区总裁、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曼彻斯特城市特使傅潇霄女士发表了简短的致辞,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的祝愿与支持,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将在未来持续为碳中和的全球性约束目标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也将借助USTL城市科技实验室这样的非盈利性、实验性的交流平台,通过实验治理、技术支持、数据分享、干货共享等形式,赋能碳中和背景下的智慧可持续城市治理。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能源交通领域专家、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唐忆文女士对活动的开展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她表示碳中和带来新机遇,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本次活动用开放创新的形式,向各界公众提供了一个互通共融的讨论空间,是推动碳中和各界协同发展、齐头并进的积极行动。

多维视角,共论“碳中和”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城市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包存宽教授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规划路径与政策合力进行了相关分享。他表示在实现碳中和的规划路径时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多元协同,将空间规划与环境规划相结合,优化能源供给并注意规划的“人民性”,通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基本的建设目标。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地球科学学院博导刘丹彤教授在学术的维度讲解了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原理,地球究竟在变冷还是变暖?他从微观层面协助大家理解本质。同时,他表示在各界科研与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大气大数据足够的重视,将观测资料进行统一处理,进行可视化分析,助力实现价值聚变。

东华大学副教授、上海市浦江学者蔡一啸教授就自身的研究领域与大家一同探讨了碳中和背景下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产业的城市发展新机遇与挑战。他表示,氢能的发展是中国发展清洁能源,助力碳中和的关键,根据预计,2050年国内燃料电池系统产值将近千亿,因此,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国产化规模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商业化推广模式形成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将是重点工作。

碳中和领域知名KOL,资深碳管理咨询师、培训师汪军针对企业如何实施碳中和分享了实用干货。通过计算碳排放量、定制碳排放目标、定制碳中和实现路径:如碳减排措施、外部环境权益的购买与抵消等逐步规划实现碳中和。这其中,根据行业特点不同,还会考虑一些其它目标,例如高耗能行业本身排放较大,实现自身碳中和是高能耗行业主要贡献,而对于终端消费行业自身排放较少,但整个供应链排放很大,且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就需要考虑供应链减排计划以及碳中和产品。

能链快电联合创始人于翔在会上以产业界视角发表切身体会,以他带领开创的能链NewLink为切入点,畅谈数字化定义能源新基础设施的创业体验和丰富经验。目前,能链NewLink业务覆盖1800城,覆盖油、电、氢、气多能源品类,打通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重构能源生态,能链快电则以平台形式加速充电桩的互联互通,有效提升充电桩运营效率和能源补给效率,减少碳排放,助力“增量替换”。

曼彻斯特大学规划与环境管理博士、USTL城市科技实验室执行主任、科技创业人孙冰针对智慧低碳时代的多层级城市治理模式创新进行了分享,他呼吁大家风口之下,逆流而上,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西方学界理论,将多层级城市气候治理框架与互联网生态思维并行,在国家气候政策变迁的潮流下,搭建各种平台,成为智慧低碳时代城市治理的赋能者和方案供给者。USTL科技@城市@人文沙龙的品牌活动也将持续向大家敞开怀抱,在线上直播和线下活动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开展有效率、有趣、有价值的专业社交。

上一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