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造车已不是什么难事,但跨界造车也没那么容易,想造出一辆与众不同的好车则更是挑战。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投资,至少要干三五年才能见效,弄不好就翻船掉到坑里。
4月19日,重回线下的上海车展吸引了爱车人的目光。除传统车企外,众多互联网企业,还有一些听起来与车八竿子打不着的科技企业也挤进了造车的赛道。
搭载华为Hi自动驾驶系统的极狐阿尔法S上路实测;百度Apollo(阿波罗)L4自动驾驶邀来一众明星体验;无人机企业大疆以“大疆车载”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切入汽车赛道……
而在4月初,一张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与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比亚迪汽车创始人王传福的合影照片传遍网络。
照片出现的几天前,小米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研发新一代电动轿车。传言终于变成了现实,小米加盟造车新势力。
除小米外,今年第一季度,百度、富士康、滴滴陆续公开宣布造车。
以至于有不少网友调侃:“如果现在有人跟我说老干妈要造车,我都不奇怪了。”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之际,造车热潮又汹涌而来。而这一次,主角是科技巨头。
造车新势力战队旁,又生长起一群技术派,他们从底层技术切入百年汽车工业智能升级。
这让很多人想起了智能手机市场初期的欣欣向荣,一样的锣鼓喧天,一样的奋不顾身。
只是,大浪淘沙是必然规律,有人功成名就,也有人将“白日梦”做成了“连续剧”。
争夺下一个流量入口,跑步入场的背后是“不得不”
去年底,一张海报掀开了小米造车的迷局,也激起了围观群众的好奇。
到今年雷军约朋友许知远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跑步透露“有特大项目要干、准备了100亿美金”时,人们认定,这么烧钱,不是要造车就是要弄芯片了。
3月30日,谜底揭晓——小米终于官宣成立全资子公司造车。
雷军泪光闪闪:“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煽情是同样的煽情,但与当年李斌、何小鹏、李想下场造车时的热血不同,在造车这件事上,尽管董事会有期待,雷军的内心曾经是抗拒的。
但他仍以圈内公认的“劳模”形象,用75天的时间完成论证,开启造车项目,小米绝对称得上是狂奔入场了。
有必要这么冲动吗?
在雷军过往的投资版图里,有包括蔚来和小鹏在内近1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站在投资人的视角,他对造车有更全局的理解和判断。
他很清楚,科技巨头纷纷下场造车的前提是,造车已不是难事。
汽车正向着“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汽车工业正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大变革。能源结构的转变,让造车可以绕过发动机等三大件的传统技术壁垒。软件定义汽车几乎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科技互联网巨头恰恰在软件、算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算力、数据、AI、5G融合催动下,汽车行业迎来新的产业周期,智能汽车外溢为智能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单元。5G时代的到来,让智能汽车被看作是智能手机之后的最重要移动终端,从这个角度看,是否造车,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它似乎成了每个有实力、又想抢占下个风口的企业的必然选择。
何况,新能源汽车同时还是肉眼可见的有利可图的行业。2020年全年,中国车市整体销量下滑2%,而新能源汽车完成136.7万辆销量,同比增长10.9%,车市占比约为5.4%。据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未来5年迎来强劲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数万亿元。
谁还会对这样一个增量市场无动于衷?
正因如此,以各种姿势登上战车的人越来越多,造车赛道越发拥挤。
提前出发的特斯拉和带着互联网基因的蔚来、理想、小鹏们已完成了资金、技术、供应链、品牌、渠道及用户的初步积累。
阿里联合上汽发布了智己汽车,李彦宏承诺百度与吉利合资的集度汽车最晚2024年面世。苹果将造车计划提上日程,传统车企加速智能化转型。华为以核心软硬件供应商角色入局,据透露,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Hi版车型最快今年11月交付,华为车BU总裁王军说,未来将会在华为门店尝试售车,这款拥有华为基因的车基础版售价将为38.89万元。
造车逻辑各有不同,很难说谁比谁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