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发行。14日,相关单位举办了该《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交易均价下降较多
《报告》显示,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有所增长。合同项数为项,比上一年增长32.3%;合同总金额达152.4亿元,比上一年下降19.1%;当年到账金额达4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9.8%。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29家,比上一年下降9.4%。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强度与合同金额挂钩,合同金额的下降也带来了奖励强度的下降。2019年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比上一年下降23.6%;人均奖励金额7.1万元,比上一年下降24.9%。
技术转让合同的项目数大幅增加,金额却下降了,这“一升一降”反映了什么趋势?
“项目增加,说明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金额减少,主要是科技成果交易均价下降。”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说。
《报告》显示,科技成果交易金额下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成果交易均价下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均合同金额为101.4万元,比上一年下降38.8%。二是作价投资合同金额下降,2019年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51.0亿元,作价投资平均合同金额1016.6万元,比上一年下降39.1%。三是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下降。2019年单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的成果有24项,比上一年下降20.0%;超过5000万元的有42项,比上一年下降30.0%。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成果与技术评估部部长张春鹏认为,金额下降与成果存量的释放和转化方式的日趋多元化有关。“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后,促进了此前多年积累的高价值科技成果的转化,连续几年数据大幅提升。这些高价值的存量成果逐渐消化后,未转化及新产出的科技成果由于成熟度有限,成果转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这三类合同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产学研合作稳定增长
自2019年首次发布以来,今年是第3次发布该年度报告。有哪些趋势令人振奋?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黄灿宏介绍,相关数据显示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稳定增长的良好趋势。
一是产学研合作的合同金额增长。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933.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2.9%,占“四技”合同总金额的86.0%。二是成果转化平台增长。2019年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家,比上一年增长27.2%。创设和参股新公司2073家,比上年下降5%。三是智力流动不断强化。2019年高校院所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离岗创业人员数量为人,比上一年增长23.4%。
此外,科技成果转化流向聚集明显。
一是科技成果近四成转化至制造业领域。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至制造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58.2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38.2%。二是科技成果超六成转化至中小微其他类型企业。这部分合同金额为91.9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0.3%。三是东部地区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和承接地。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省市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三位的省市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
专业化技术转移力量仍显不足
《报告》还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比如,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仍待加强。部分单位已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职能不健全,部分单位未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目前高校院所给予转移转化人才的待遇不高且没有明确的晋升机制,愿意投身于此的专职人员较少,高水平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仍较为紧缺。
再如,“四唯”问题仍然存在,破除“四唯”尚未找到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来替代。部分科技成果质量水平不高,只是为了完成项目、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和申报职称凑数,本身转化价值不高。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入职称晋升的考核体系未有统一方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还有很多政策障碍,文件精神有了,具体执行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和落实。”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郭向远说。
郭向远表示:“很多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化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给高校院所的老师带来心理障碍,我搞转化会不会被追究责任?而从目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比例来看,大部分科研成果是转移给非公有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