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
《冬奥公益大讲堂》日前继续在“学习冬奥”微信小程序上线第四集,担任本期冬奥课代表的李兰迪,足不出户便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设计规划总负责人李兴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威、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等展开实时互联。京张高铁智能型动车组、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水立方”变“冰立方”等与冬奥相关的高新科技,均可在此次课程中一窥真容。
贯彻“标准配置+奥运配置”思路,连接北京城区和延庆、张家口赛区的京张枢纽线,运行着中国第一条采用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智能型动车组。据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设计规划总负责人李兴钢介绍,5G系统覆盖下,乘客可通过智能显示屏实现即时通讯。而作为史上第一个全5G覆盖的冬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开幕式、赛事直播中广泛运用5G+4K、5G+8K等新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戴着VR设备,李兰迪身临其境般即时体验着滑雪场中360度“无死角”的慢动作回放,连赞这份观赛体验“前所未有”。而这些智能科技体验,都还只是北京冬奥会的“冰山一角”。“科技的发展,就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赛场制冰环节,最令环保主义者头疼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竟然成为了场馆最为高效的环保利器!据了解,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引入当前最先进的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威介绍道,在制冷剂领域,本身就是大气组成成分的二氧化碳是最低碳环保的,因为我们在制冷过程中并不产生新的二氧化碳,且不会如氟利昂等传统制冷剂一般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与此同时,在制冷过程排出的余热还可被回收,用以满足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大约一年可节省200万度电”。
令李兰迪感慨“太了不起”的环保新科技,其呼应的正是北京冬奥会“低碳环保,节能减耗”的工作思路。在北京冬奥会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的魄力背后,是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与表率。
望着3D打印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立体模型,李兰迪不禁畅想这样漂亮的冬奥场馆,今后有没有机会上去滑上两圈呢?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举办冬奥会不仅是为世界各地运动员提供国际一流的训练、比赛场馆,还要为北京和张家口留下一份可持续利用的宝贵财富,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如何在赛后为市民提供最方便的体育健身服务。”
刘玉民介绍道,以国家速滑馆为例,在筹划建设时就预先对冰面进行分模块划分,并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预计每天可接待超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多项冰上运动。
同时,曾在2008年承办过夏季奥运会的场馆,也将改造升级实现冬夏项目双向转换,有效提高既有场馆利用率。“比如我们要将‘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就可以在原有的游泳池中搭建可转换的支撑结构,并在上面覆盖以临时的冰面。只要有这套临时结构,无论冬夏都可以实现冰水无缝衔接的转换。”
由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冬奥会教育培训工作协调小组携手猿辅导在线教育、电影频道共同推出的《冬奥公益大讲堂》在线精品课,将持续推出关注冬奥每一面的“专业课”。每周三11:00,《冬奥公益大讲堂》全网上线,全集可在“学习冬奥”小程序上完整观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