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
0 前言
在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中,传统的农耕方式很难满足国家和农业从业人员对粮食和经济效益的需求。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下,我们必然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将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解放大量的人力,并建立“高效率”、“高质量”、“高产能”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过去,我国虽然在农业生产中引进了一些机械农机,部分地域也实行了全面的农业机械化,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的使用时间尚短,农民利用农机仅是传统农艺的辅助手段。但是,这种模式还是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正因为此,农机设计和制造人员一定要明确农机和农艺之间的关系,将农机和农艺结合起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1 国内外农机与农艺融合的经验与教训
我国对农业机械的研发从未停止,在过去,我国研发的农机设备因为无法和农艺深度结合,造成了一些失败,这些失败的经验则成为了我们的宝贵经验。比如,我国曾经研制过一款大豆收割机,但是该大豆收割机仅能收割豆荚,无法剥离豆子,后续还需要人工对豆荚进行二次处理。该原因导致了这款大豆收割机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比如我国曾研制的水稻拔洗苗插秧机,虽然这款农机在运行稳定性等相关指标上均达到了国际标准,作业效率也较高,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这是因为这款农机还需要大量的人工作业,难以达到节约人力的作用。同时,日本研发的一体化秧苗培育农机在农机和农艺结合上做的就很好,他们在研发农机时对农艺也做出了一定地改善[1]。正因为这些国内外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我们在农机的研制和改进上都需要针对我国的农艺进行一定地调整,保证农机设备能够解放我国农民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并尽可能减少农机生产过程中对农业产品的浪费。
2 目前农机和农艺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机械和农艺的深度结合时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矛盾为农业机械的先进性和农学的落后性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的主粮种植栽培中,主要存在的技术问题为低成本水稻育苗技术,低成本杂交水稻移栽技术。另外,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玉米的栽培和收获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异。针对这几个问题,农业标准化和机械操作适用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另外,由于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在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山区,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较为低下,该现象是制约我国农机水平的最大短板[2]。所以,在农机的研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降低成本,推动机械化设备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
3 实现农机与农艺深度结合的方法
3.1 采用多学科协同农业生产模式
3.1.1 不断拓展和深入学习相关专业
农业生产中各种作物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常牵涉到农业生产的产量、生产产品的质量、产品运输的成本等多个环节,对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影响,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这些因素还会影响到国民的食品安全。因此,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必要加强农产品的监督每一个生产环节,采取科学和专业的分析方法,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参与农产品,深入理解和认识到农业机械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3.1.2 采用相互监督的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相互监督、互相批评的管理模式,将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拉到这个讨论中来,并针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出现缺陷和不足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任何在会议上提出的新技术都会被一些专业研究人员讨论,探讨这种技术的可行性和缺点。在讨论和分析中分歧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最终的结果只能通过多次的会议和讨论才能得出。基于这一原因,讨论的举办时间应控制在一年两次或一次,每次会议的时间太长,最好是不超过1d[3]。世界上许多农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于促进跨学科研究、科学技术交流的机构。如日本的农业生产研发技术中心、德国的DLG 等。
3.2 培养、建立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学术传统与机制的措施
我国从认识到农机与农学结合的重要性,再到开始进行农机与农学结合的实用性探索上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总体认识上和认知深度上都要远远落后,对农机与农学的结合方法和结合形式尚未有充分的认识。虽然有部分人认识到农机与农学结合的重要性并做出相应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工作进展缓慢。农业是我们的第一产业,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在过去,农业依赖于自然条件,在现在,农业还依赖于经济条件。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定期举办关于农机和农艺结合方法可行性和技术方案的多学科合作研讨会,组织关于农机与农学关系的跨学科特别会议。在研讨会上,讨论应以农业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同时考虑到农业作物和牲畜品种的分布区域和地方特点,取得相应的讨论成果。同时,会议的发展需要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机与农学结合的作用和意义,虽然我们使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先进国家,但我国农业的特殊性要求对发达的农业机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革。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机发展的创新过程,农机的改进必须充分融入农艺手段,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实现农业生产的最终机械化效果。农机一体化体系,建立合理科学的农机作业标准,完善农机、种子、土壤和肥料、植保等推广服务机制。当地的农技站要帮助农民协调品种、种植时间、种植间隔、种子定位、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和完善区域种植技术,加强品种选育、种子育种、植保、土地管理等农业工作的管理[4]。在水稻的生产上,种植、收获、加工秸秆要形成机械化工作流程,整合协调农业技术,改进技术模型和机械支持计划。